大嵙崁地方開發故事 2|唐山嬤與中庄的開發篇
- 時間2020年
- 地點桃園市大溪區中新里、瑞興里
乾隆後期,中庄為尖山(鶯歌)庄業主陳有容墾成,漢人相繼前來,傅家、李家、官家、王家、尤家、林家、蘇家、沈家、陳家....一波接一波。
稍後,陳五常家族開台祖媽張好即於1787年帶著四個孩子渡過黑水溝來台,再,經數代經營終於奠基中寮。
清中葉以後淡水河運興盛,中庄瀕臨大漢溪因此商業繁榮乃至發展成中庄街,因為貨物可由此轉運到桃園、八德、中壢等地,中庄街成為重要的集散中心。過去中庄有一句俗語「一竹篙,二豬刀。」
歷經時代轉變,現在的中庄貨運集散不再,不過這裡的土質適合種韭菜成為桃園唯一的韭菜專業區,每年九月韭菜白花齊放有「九月雪」之稱,還有中庄調整池和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
大嵙崁中庄地方開發故事之大事記
.1754年(乾隆19年) | 海山堡永安庄業主蕭朝宣開缺仔經中庄至橋仔頭的路。 |
.1788年(乾隆53年) | 「唐山嬤」中寮陳五常家族太祖嬤張好攜子侄渡臺。 |
.(乾隆末年) | 中庄為尖山庄業主要陳有容墾成,並按甲配納隘粟。 |
.1857年(咸豐7年) | 林本源墾號等鴆資鑿成二甲九圳。 |
.(同治年間) | 中庄成為淡水廳城北兼東海山堡一十七莊之一。 |
.(光緒年間) | 陳五常家族陳讚生中府試文秀才。 |
.1895年(光緒21年) | 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中寮有義軍抗日。 |
.1910年(明治43年) | 傅德令任鶯歌石區區長。 |
.1920年(大正9年) | 中庄改隸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 |
.1921年(大正10年) | 中庄改隸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 |
.1922年(大正11年) | 海山輕鐵株式會社中庄尖山線通車。 |
.1941年(昭和16年) | 太平洋戰爭爆發。 |
.1945年(民國34年) | 臺灣光復,中庄改制為里。 |
.1946年(民國35年) | 中庄福德宮第二度重建落成。 |
.1949年(民國38年) | 政府遷臺。 |
.1950年(民國39年) | 桃園獨立設縣。 |
.1962年(民國51年) | 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族人遷建中庄新村。 |
.1963年(民國52年) | 葛樂禮颱風,中庄下崁遭大水淹沒。 |
.1964年(民國53年) | 石門水庫竣工。 |
.1967年(民國56年) | 澳門義胞遷入中庄新村。 |
.2005年(民國94年) | 蘇文生當選第18屆大溪鎮鎮長。 |
.2017年(民國106年) | 中庄調整池完工啟用。 |
中庄耆老訪談
中庄原為霄裡社等原住民的活動區域,清初時隸屬「番境」,但是,勇敢的臺灣人蕭朝宣、陳有容、陳五常家族……不畏《大清律例》「凡民人偷越定界,私入臺灣番境者杖一百」的規定,相繼越過土牛溝。
清中葉以降,中庄因河運之便而繁榮,同治年間已為淡水廳城北兼東海山堡十七莊之一。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出兵征臺,中寮是抗日義軍所在。
日治時,中庄發展迅速,人才輩出。有中庄尖山線輕便車,有傅德令任鶯歌石區區長,中興國小成立以後更是因為這兒有地理絕佳的中庄福德宮。
為興建石門水庫而在此興建的中庄新村更是一頁傳奇,先是泰雅族人被安置在此,接著為了準備反攻大陸在這模擬人民公社,之後又將澳門、大陳義胞安置在此。
現在,中庄有桃園唯一的韭菜生產專業區,每年9月,韭菜花盛開,白色花海,有「九月雪」之稱,還有中庄調整池、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可說知性、遊興兼具。
中庄耆老訪談
訪談者姓名 | 訪談內容 |
陳東憲 | 他先聯絡、找來了陳五常家族的諸多長輩,讓大家來獻寶,再默默地翻出前輩整理好然後交給他收存的文獻、老照片,有問有答的他簡單扼要地說明了家族軼事,例如清明掃墓時,兄弟間開玩笑地說:「你們注意看第三房的風水,子孫攏很會讀書!」言談間突然想起誰可能知道或有什麼資料,立馬打電話聯絡,領著我們殺去拜訪,例如中庄福德宮、桃園市大溪區中興國民學校。 |
沈琳容 | 他對中庄和中庄福德宮的歷史瞭若如掌,原來他自從接任這項工作,就不斷在做訪談的工作,並出版了《中庄福德宮誌》。熱心的他幫我們聯繋聖媽廟的主事者和徐照夫老師等,帶我們走踏,去看在大鶯路1473號的「銃」櫃(看仔細,不是錢喔!),大鶯路1401巷21號的中庄輕便車站,說明文獻記載「大溪街中庄字中庄街一八七番地」有三官大帝是怎麼一回事。 |
陳茂實 | 陳五常家族的陳茂實由於所在前臨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且對面就是中庄調整池景觀土丘,所以熟捻中庄歷史的他很歡迎年輕朋友騎車來時進去坐坐,聽他說中庄的故事,三鶯社區大學等就常請他來導覽、上課,他不惜鉅資的《大嵙崁河(大溪)鳶山溪谷鄉土地圖導覽》簡報板也因此進化到第7代,而且愈來愈大塊,連桃園市政府社會局都感好奇,派人來記錄。 |
蘇黃清 | 回憶起老前輩陳臣鍛等既在議場上用心琢磨,也栽植柑子栽,在全臺各地跑市場、參與公共事務,他連稱這是中庄人的典範。邏輯甚好的他也不斷地從唸書時有哪位同學轉學進來推算「澳門丫」澳門義胞和大陳義胞等於何時遷入中庄新村,並說了一段聖媽廟的故事一一聖媽是口耳相傳照顧小孩平安長大的守護神,每年農曆五月,不知有多少的父母帶小孩來給聖媽做契子女,並將今年來還願者帶來的新鞋帶一雙回去給小孩穿,明年也帶一雙新鞋來還願。 |
臺灣.聚興—陳五常宗祠
這,要多大的勇氣;這,是多強的女力啊!
二百多年前,伊,一個年輕的單親媽媽,竟然領著四個孩子渡過黑水溝到臺灣,並越過土牛溝來中庄打拼,立足中察。所以臺灣俗話說「有唐山公,沒唐山嬤」,不過,咱中庄陳五常家族的開臺祖嬤就是「唐山嬤」。
伊的第三個後生陳懋主承繼了伊的精神,以「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家訓並為公號。是以,開墾時發見先民骨骸,不惟將其安葬,稱「田中公」,還囑咐子孫每逢年節另辦菜碗、飯,在門邊呼請;第二代的陳讀生高中秀才……。
「聚星堂」陳五常宗祠幾經重建,從草厝到紅瓦屋,再到民國98年(西元2009年)以琉璃瓦、鋼材和現代工法建築,飾以36堵青斗石浮雕、79堵紅寶石平雕故事教忠教孝,並設文物室以示當年筆路藍縷,除了是凝聚陳五常家族的中心,也是中庄地方開發的指標。
溪西.森林—中興國小
小而美的森林小學之前,由於中庄隸屬鶯歌學生須遠涉三角湧公學校和尖山公學校就讀,缺子隸屬員樹林,學生則須至八塊厝公學校就讀。大正10年(1921),缺仔、中庄改隸大溪,地方人士請街長江建臣設校,乃奉准設立員樹林公學校缺仔分教場,陳五常家族的陳世財等9位地方人士捐地,建教室、廁所;昭和3年(1928),獨立設校,改名「溪西公學校」。
昭和10年(1935),陳五常家族的陳漢陽學成返鄉任教,從此,中庄子弟如鮭魚返鄉產卵般一個接一個回來教育子弟,陳金標、陳東池、陳氏桂英、傳承繼……相繼返校任教,「縱然是在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激烈進行中」,傅林統回憶:「陳東池老師滔滔不絕的台灣民間故事,也是和著美軍野馬戰機的呼嘯聲說給我們聽的。」
臺灣光復後,陳東池奉派接收校務,以學區「中」新、瑞「興」里名改名「中興」國民學校,蔚成一小而美的森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