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嵙崁地方創生推動說明會
- 時間2019年4月15日
- 地點大溪區公所
.致詞: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邱俊銘
桃園市大溪區公所區長陳嘉聰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林怡岑(邱榮漢代表)
.講師: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助理教授王中融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董事邱榮漢
.主持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世明
主持人李世明:
2019為地方創生元年,主要意旨為透過產業建樹,抑止人口逆成長。由於大溪區人口增長不如桃園其他地區,少了一席議員。今日請到市府邱俊銘副秘、陳嘉聰區長指導,並邀請基金會邱榮漢董事、農村發展基金會黃仁志主任、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王忠融教授演講。
邱俊銘副祕致詞:
大溪是很美的地方,從鎮公所與和平老街社造、市府木博館與區公所都有很多建設,遊客眾多,其實大溪地方創生的工作很早就開始。從鄭文燦市長上任以來,就致力大溪慢城計畫、觀旅局大溪老城民宿區與觀光休閒農業區。
地方創生第一要知道大溪的品牌定位是什麼?深度體驗是觀光的趨勢,大溪有豐厚歷史,國發會的地方創生強調設計翻轉,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大嵙崁城的復興運動、「三休一體」,如木博館是有「文化休閒區」、月眉與康莊是「休閒農業區」、木藝與豆乾產業「休閒產業區」。此外持續在老街區投入硬體建設,如立面、鋪面、電線地下化。另外就是年輕人的產業創新,市府成立許多青創基地,大溪則由木博館籌備。最後則是整合行銷,讓國際觀光客看到大溪文化產業、休閒農業魅力,希望觀旅局擔任專責單位。
身為大溪女婿,希望為大溪做點事情。大溪應該要給民眾更多體驗,像未來要在康莊休閒農場舉辦一系列農事體驗活動。區公所與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是合作夥伴,互相配合。透過「共識學堂」一系列講座活動,產官學研單位共同投入。由下而上凝聚地方力量,透過國發會提案機制取得更多資源。未來共同努力完成地方創生的企畫。
邱榮漢董事致詞:
代表林怡岑召集人和基金會董事跟大家問好。今天辦理這場說明會意義重大,大溪作為大漢溪流域的一環,將來希望一起納入復興、大溪、龍潭地方創生事務。去年基金會成立地方創生小組,密切跟中央、地方與區公所合作。另外,未來要朝向觀光升級、品牌大溪的方向,中正機場的過境觀光客逐年成長,應思考如何升級大溪的觀光產業。去年與農村發展基金會前往日本考察,回台後也積極整合地方。未來希望協助大家一起像中央提事業體計畫,在市府的支持下會很有機會。
黃仁志主任:
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是為了面對人口減少、影響社會經濟活力,導致地方消失。為了維持2060年人口一億的展望,中央地方推動一系列綜合戰略。包括三個面向:經濟工作機會面向、人的協助支持、城鎮的生活機能改善。台灣也面臨城鄉不均、人口老化問題。日本地方創生源於2014提出「城鎮、人力與工作創生法」,有「人財資三支箭」,中央也透過交付金協助地方,由市町村公所提出創生計劃
台灣2019年1月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推動戰略」,目標在於減緩偏鄉人口減少,有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共五支箭,透過鄉鎮市區公所提案到國發會,協調各部會資源。地方創生提案的流程是大家理解地方的特殊條件是什麼,由區公所整合地方社團提出事業體計畫。地方創生就是補足鄉鎮市區的整合發展計畫,國發會已建置了40多位專家輔導團名單,各縣市也透過各種中介單位啟動地方創生,協助整合政府與民間。
分享一些桃園的人口分析結果,大溪區總人口數雖然增加,但學齡人口逐漸流失,高齡人口比例提高。復興區有青壯人口留住,新生兒人口增加但學齡人口減少,可能有潛在的教育與公共設施需求。大溪作為桃園南區的重要經濟樞紐,需要思考如何改善地方財政能力,建立循環的人口與經濟系統,讓人持續生活下去。
Q1. 廖心蘭呂小姐:
缺乏旅遊中心。希望鼓勵平日的旅遊觀光,並為觀光客提供多媒體旅遊資訊。
Q2. 吳惠玲地政士:
地方經營應考慮沒有做生意的居民,地方創生應納入居民、觀光客、商家的共融。
Q3. 洪錦民理事長:
未來是老人化的時代,地方創生可以組織長者發揮才藝,增加村里特色和收益。
A. 黃仁志主任:
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之後,維護生活品質該怎麼解決,就是一個整合性的問題。在未來可以盤點商圈的影響範圍,透過土地使用規範、設計規劃手法解決。地方創生不只關注年輕生育人口,在日本有些案例關注老人如何運用活力與智慧,自給自足過生活,如足助町就發展長者醃肉與旅遊產業。地方創生要克服硬體設施、包裝行銷等問題,創生計劃本身就要產生統合性效果。
A. 邱俊銘副祕:
大溪太多單位太多資源,過去4年市府在大溪就執行超過20億的計畫,亟需整合。木博館、風管處、月眉和康莊休閒農業區、大溪公園都有規劃遊客中心,會持續投入整合。居民與遊客的關係,大溪最近推行夜間遊程,但住在大溪的居民不見得喜歡。所以過程很重要,木博館正在進行總顧問的計畫,也在探討生意跟生活如何共好。老人家的問題,月眉農業區有老人教人插秧,還有收益。地方創生是我們本來就在做的事。
王忠融教授:
日本地方創生是為了因應全國人口減少與東京資源過度問題。同時偏遠的農村地區較都市更容易面對高齡化問題,導致就業經濟機會下降、生活機能不足、地區社會活動力降低。2005年小泉純一郎就展開「地域創生法」,2014年日本公佈896個「可能消失都市」,隨後安倍晉三提出「地方、人、工作創生法」,以就業機會吸引鄉村人口回流。中央政府提供了人財資三支箭,人才支援如地方創生學校,提供在地經營知識訓練。資訊支援有RESAS等等。同時日本也反省計畫不整合、無法評估效益、做表面等問題,因此發展「產官學金勞研師」整合、設定KPI等政策目標。
日本共有三個層級的創生綜合戰略,為國家級、都道府縣、市町村。共有四個主要KPI:創造移居地方的人流、實現年輕族群結婚育兒夢想、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符合現在的地方營造。具體策略如吸引在地大學生留鄉、增加高齡服務資源、提供農村移居諮詢、兒童山村留學、育兒諮詢;密集城市公共設施集中、遷村、商店街活化;在地產業創新如鯖江發展高科技眼鏡、手工鏡框等;農林水產業的直販所、六次產業化、特產新聞通信、食農教育、地產地銷綠燈籠。
茨城縣位於東京都附近,是日本第二大農產生產地。茨城縣的地方創生綜合戰略目標有年輕人簽訂正職契約比例、工廠建廠建數、觀光消費金額等,具體政策主要為產業技術創新,希望能吸引年情人移居並結婚生子。茨城縣的笠間市以笠間燒著名,也包含農產品加工工業,設立「工業技術中心」、「陶藝學校」、「地區醫療中心」等。
公佈門與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地方創生的案例,如千業市鉅南町,生產水仙,將廢棄小學活化為「道之驛」,提供直賣所、住宿設施等,由居民、大學生組成的團體進行管理。茨城縣行方市利用舊校設立「番薯博物館」,提供觀光工廠與農事體驗,吸引移民回流。
Q1. 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周德清:
日本吸引都市人移居鄉村的關鍵是什麼?山村留學的機制是什麼,是不是正規的教育體制?日本政府如何橫向溝通?
A. 王忠融:
都市的小孩沒有農村經驗。山村留學在日本尚在實驗階段,在東京都有一個山村留學的團體,訴求小孩到山村留學後會學習獨立自主、有團體經驗。小孩還是要到地方的小學上課,下課後要學習自理生活,寒暑假有較多的農村體驗活動。界於寄宿家庭與夏令營之間。日本資源整合也不是全部成功,但日本有地方自治法保障地方財政稅收,因此有較強的治理能力。如果有縣市政府的首長支持,較容易成功。
Q2. 洪錦民理事長:
教育單位如何參與地方創生?
A. 王忠融:
日本的社區中心主要是當地的中小學,家長會團體對地方很有影響力,會關注通學環境、少子化等議題。很多廢校的校舍也會置入有新機能,小學的機能應該跟社區服務結合。
邱榮漢董事:
回鄉九年,覺得大溪應該有更創新的事情。這半年來基金會參與日本內閣府與地方案例參訪、去年9月組成工作小組、舉辦講座等事務,希望能拋磚引玉,跟大家一起面對問題,推動地方創生事務。過程中認識很多年輕人,如頭寮一對姊弟經營養雞場和紅酒技術。日本有「生產性本部」,專責處理政府與民間的媒合。東京淺草有「日本地方創生物產館」,集合了各地方創生的特色物產,並展覽政策與成功案例。笠間市設立長照系統,蒐集高齡者的健康資料、派駐家庭醫師關懷老人等。
日本的地方創生是挽救人口減少,而整體大溪和復興其實較無人口下滑急迫性。但大溪仍有人口問題,例如新豐里的電信基地台很少、公車減班,偏鄉逐漸衰退。大溪住宅新興區雖然人口增長,但員林里、中新里、老城區人口很少。且是一個「臥居型城市」,很少有在地消費。在「地方創生2.0」一書提到,人口減少導致地方經濟活動衰退,過去的城鄉關係是地方人材流入都市謀生,而政府只能用補助金維繫地方發展。未來地方圈應該著重「自立共生模式」,利用地方經濟樞紐強化地方產業,讓人材留在地方,投資次級城鎮,放眼國際市場。
大溪、復興、龍潭是同一個區塊。可以定位為國際觀光城市、強化創新創業基地的腳色。地方創生的計畫雖然可能結束,但整合跟團結在地共同提計畫卻是可以長久的。基金會已經著手建置資料庫,蒐集地方資訊,未來會持續整合產官學,並與公所共同舉辦創生共識學堂,最後進行創生提案。
Q1. 吳惠玲:
大溪河西地區的確人口增加,但河東地區因為交通、教育等問題,人口下降。應該注重發展不均的問題。
A. 邱榮漢:
應思考如何運用老城區的優勢,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例如利用老城區的觀光資源,以遊戲方式吸引國際觀光客,鼓勵創意人材回流。另外應先利用資料分析把問題釐清,再設定務實的KPI。
Q2. 鍾佩林:
外地人移居大溪門檻很高,現在有很多外地人在大溪工作,例如木博館、至善高中、政府單位,其實有租屋需求。可以把提供短暫停留居住列為優先推動項目。
A. 邱榮漢:
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如吸引較優質的觀光客、提供充足住宿等。應把自己切身的問題提出來,再串聯起願景規劃。
Q3. 三界爺總幹事曾新蔘:
聽到了大溪要以大漢溪流域、中介城鎮為發展。可應用大溪亮點計畫的旅客轉運站,串連復興和龍潭地區。
A. 邱榮漢:
過去是把問題丟給政府,現在應該思考我們如何參與,共同提出解決方案和長遠規劃。
Q4. 日日田職務所高慶榮:
日本地方創生有提出故鄉稅,是一個永續的方式。台灣則是大筆的資金投入,計畫如何延續下去?大溪從社造以來資源很豐富,怎麼樣讓新的地方創生的資源創造出新的可能性,產生區域串聯?地方創生的計畫如何挹注現在已經在發展的小型地方團體,擴大產業規模?
A. 邱榮漢:
希望資源下來不是一時的,可以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並創造大溪更好的環境。
A. 王忠融:
日本的財政結構與台灣不同,日本故鄉稅制度是可選擇繳稅回故鄉,目前台灣財政部門很難改變,台灣也沒有設立「地方創生法」。現階段可行的做法是投注於人力培訓,讓事情繼續做下去。社區營造已經成為一種「大家可以持續參與」的作法,有一定累積,但碰到的瓶頸是缺乏大尺度的連結,地方創生可從這切入。
A. 黃仁志:
故鄉稅的重要意義是可以形成正向循環,台灣面臨的問題是營業稅所得稅不歸地方,產業帶動卻無法把效益留在地方。先前有立委提出所得稅百分之十可指定繳納特定鄉鎮,但財政部不同意。另外應注重資源盤整,如海士町針對人口問題有住宿、媒合等機制配合。
Q5. 吳惠玲:
大溪已經營造很多年了,謝謝基金會與執行長,希望能持續發揮去做。
A. 邱榮漢:
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